时间: 2025-10-15 04:40:34 | 作者: 时尚商务
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立足民族地区办学特色与发展需求,全面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一年来,学院在打破数据壁垒、优化决策机制、强化全域安全、倡导多元共治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治理效能与育人质量同步提升。
学院以“1221数字化赋能范式”为核心框架,推进数字化转型。该范式以“1个数字校园建设机制创新”为引领,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为数字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以“2项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优化”为基础,一方面建成万兆骨干网、实现Wi-Fi6全覆盖,打造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构建校本数据中心,强化数据治理,实现数据高效共享与服务融合。以“2类教学与素质培养赋能”为核心,依托虚拟仿真实训、智慧课堂等手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字素养。以“1套基于数据的五维评价体系”为支撑,从信息应用、安全责任、创新实践、技术技能、社会责任5个维度构建学生数字素养画像,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育人与管理决策。“1221数字化赋能范式”的整体架构下,学院系统推动了从“数据孤岛”向“一网通办”、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从“分散管控”向“全域安全”、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的四大转变,深刻重塑了教育治理模式与服务生态。
过去,学院运行着20余个独立的业务系统,各部门数据自成体系,形成了“数据孤岛”现象。教务、学工、财务等核心业务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交互与共享机制,师生办理业务需反复登录不同系统,提交相同材料,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师生体验较差。
“1221数字化赋能范式”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建立跨部门数据协同工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推行统一身份认证,构建数字商职院平台,成功将全院20余个关键业务系统集成到一个统一门户中。这一举措不仅打通了系统壁垒,实现了数据相互连通与业务协同办理,还让师生实现了“一次认证、全网通行”,极大提升了师生的使用体验。
数字商职院平台上线余项高频服务迁移至移动端,同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掌上办”服务模式。以往需要多个工作日完成的学籍异动审批、项目申报等业务,现在通过线上流程可在短时间内高效办结。业务流程平均处理时长缩短60%以上,真正建立“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一站式服务新模式。这一转变深刻改变了学院的管理模式与服务理念,为后续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学院管理决策多依赖经验判断,缺乏数据支撑和量化分析,决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很难保证。得益于“1221数字化赋能范式”中“2项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优化”打下的坚实基础,学院构建了数据驱动的“五维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发展状况。该体系依托数字校园平台,高效整合来自学习、实训、行为、管理、服务等多领域的业务数据,经过清洗、转换与建模分析,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将数据治理交由专职部门负责,通过制定数据管理办法,明确管理的职责与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按需共享和统一管理。校级数据驾驶舱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实时呈现各专业、各班级在5个维度的表现,为管理层提供直观、清晰的决策依据。
这一转变使学院在课程设置、实习管理、资源分配、师资建设等重大决策中实现了全数据支撑。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通过整合教务系统、就业平台、企业调研等多源数据,构建专业课程优化模型。例如,通过对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薪资水平、企业满意度等数据来进行回归分析,识别出市场需求旺盛但课程覆盖不足的领域,及时增设“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模块,实现专业课程结构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
在实习管理方面,学院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企业需求、学生志愿、师资配备等多方数据,确保实习岗位精准匹配、过程全程监控、效果多维评价,实习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
在资源分配方面,依托数据驾驶舱,学院能全面掌握各专业实训室使用率、图书借阅率、教室占用率等数据,从而精准识别资源闲置或短缺情况。基于这一些数据,学院动态调整实训室使用计划,优先保障高需求专业的资源投入,并实现部分低使用率设备跨专业共享,学院资源利用率得到非常明显提升。同时,学院通过虚拟化等技术,实现了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动态分配,避免了资源浪费,实现了降本增效。此外学院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利用率也提升了40%。
在师资建设方面,通过一系列分析教师教学评价、科研成果、学生反馈等数据,学院构建教师能力画像,识别教师在不同维度的优势与短板。在此基础上,为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如为教学评价偏低的教师安排教学设计工作坊,为科研能力突出的老师提供项目申报支持,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精准突破。
学院还通过数据预测模型动态调整招生规模,分析历年招生数据、区域生源变化趋势、就业市场需求等,科学制定各专业招生计划,避免资源浪费与人才过剩,使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慢慢地加强,推动了教育治理从“经验型”向“数据型”的深刻转变。
过去,学院的安全保护措施分散且标准不一,存在诸多安全漏洞和风险隐患,严重威胁着学院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师生数据的安全。为应对这一挑战,学院依据“1221数字化赋能范式”的系统架构,构建了全域安全防护网络,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系统化、多层次的安全保障。
在标准规范维度,学院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网络与数据安全专职部门,系统制定并实施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网络安全应急响应预案》《数据管理细则》等多项制度、办法,形成了完整的信息安全制度体系,为全院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规范依据和管理框架。
在运维监控维度,学院部署了新一代态势感知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全网资产、流量和威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该平台利用威胁建模技术对安全事件进行精准识别与预测,日均精准拦截攻击超过230次,明显提高了运维响应效率和安全事件处置能力。
在网络安全维度,学院构建了纵深防御体系,采用加密算法保障核心数据传输安全,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与完整性。实施严格的终端入网认证和行为监测策略,实时阻断违规外联,有效遏制病毒传播,构建了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在数据治理维度,学院建立统一的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明确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全力推动数据汇聚与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类业务数据的集成与整合。搭建数据中台,对数据来进行标准化清洗、归类、建模与融合,显著提升数据质量和可用性。积极对接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基座,建立常态化数据上报与共享机制,每周平均向教育部数字基座稳定上报数据60余万条,支持职业教育宏观决策与精准管理。全力推动数据安全建设,逐步落实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分类分级和安全审计等措施,为全域数字化治理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学院将学生参与作为数字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统一身份认证和数字商职院平台,系统模块设计多角色、全流程的参与机制,推动治理结构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其中,“食话实说”流程正是数字化赋能学生治理的一项典型实践。学院依托数字商职院平台,建立了这一在线反馈机制。学生在食堂就餐后,可扫描餐桌二维码或登录平台入口,实时对饭菜口味、价格水平、服务的品质、环境卫生等方面做评价和提出建议。系统自动将反馈内容推送给食堂管理人员、后勤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院领导,实现多层级的线上协同处理与闭环管理。有关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响应并处理学生建议,处理结果通过平台实时反馈给学生,并纳入食堂运营考核体系。
自今年2月该流程上线以来,已累计收到学生反馈280余条,建议响应率达到100%,解决满意率超过90%。通过对反馈数据的分析,学院准确识别出学生关注的高频问题,如菜品多样性不足、价格的范围设置不合理等。基于这一些数据洞察,食堂及时优化了菜品结构,增加了经济套餐等窗口,实现了按需备餐和精准供餐,既减少了浪费,也提升了学生就餐体验的满意度。
这一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食堂管理中的痛点问题,更构建了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常态化数字通道。学院进一步将“食话实说”模式拓展到宿舍管理、图书馆服务等领域,形成了“即时反馈—数据分析—精准改进—持续优化”的数字化治理闭环。
通过一年来对“1221数字化赋能范式”的探索实践,学院不仅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还使师生综合能力得到非常明显增强。在优化管理和精准赋能下,师生数字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100%,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学生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赛中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充足表现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学院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从数字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方面做综合评价,推动教师主动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这些成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教育数字化方面的探索成果,也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1221数字化赋能范式”应用,持续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学院将重点在数据治理、智能服务与安全防护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全面从“可用”向“好用”迈进。学院将进一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数字化建设全过程,开展跨区域虚拟教研活动。紧密对接自治区发展的策略需求,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与人才教育培训结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内蒙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