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6日 李殿勋)

时间: 2025-04-18 19:03:21 |   作者: 爱游戏平台网址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刚刚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习第6次亲临湖北考察,对湖北发展作出新的定位、提出更高要求,6100万湖北人民备受鼓舞、倍增动力。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湖北省委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奋发作为,圆满完成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增速全国第3,总量达到6001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提高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均高于全国。克服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严重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557亿斤,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我省经济发展向好态势更加巩固,习肯定湖北发展“领跑主赛道,在中部地区是打头的”。

  ——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动能强劲。突破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存储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技术和产品世界领先,组织研发劳动者、神农、天问等多款人形机器人,我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全国第2,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5.1%,数字化的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中部领先;武汉东湖、襄阳、宜昌3家高新区进入全国50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向高竞攀、向新笃行,创新创造成为荆楚大地最强劲的旋律。

  ——综合优势系统提升。枢纽能级显著地增强,新增鄂州花湖机场、宜昌三峡机场2个国际机场,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0万标箱、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荆荆高铁建成运营、实现我省“市市通高铁”的目标。发展后劲加速蓄积,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1.57万个、总投资10.8万亿元,“四新”类产业项目占比超过60%,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多极支撑更加强劲,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增速靠前,襄阳、宜昌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列,孝感、黄冈继荆州后跨越3000亿元规模,8个全国百强县普遍位次前移,龙头引领、梯次发展格局加速形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改革开放释放新活力。大财政体系建设全面推开,盘活国有“三资”3708亿元,带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6%、居全国前列。国企功能性改革成效显现,省属企业营收增长26.2%、居全国前列,省联投、省交投、省文旅集团等6家地方国企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市场活力有效激发,经营主体连续4年每年新增百万户以上,社会融资规模连续4年每年跨过一个万亿台阶。高水平开放扎实推进,亚洲唯一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货线亿元,增速中部领先。开放自信的湖北在拥抱世界中加速崛起。

  ——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10大类52项民生实事全部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超过90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连续3年超过40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公共服务扩面提质,80%的中小学纳入教联体,86%的县建成三级医院,城市12分钟急救圈、农村30分钟医疗圈初步形成,农村实现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四好农村路“四个全覆盖”,发展成果更好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难中求成,在风雨洗礼中稳健前行,在战胜挑战中聚势突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力稳增长,稳的基础更加坚实。坚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稳预期、强信心、增动能,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项目投资量质齐升。深入开展重点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每季度举行集中开工,每月调度“三率两量”,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燕矶长江大桥、蒲圻电厂三期等329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东风本田新能源、邦普时代、亿纬动力超级工厂等2957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82个预增产值过10亿元的重大增长点稳定发力。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额度均居全国前列。消费市场活力迸发。深入实施消费保稳提质、潜能挖掘、供给优化、环境提升四大工程,举办促消费活动5000多场,发放以旧换新补贴66.7亿元、拉动消费785亿元,网上零售额增长19%。着力促进文旅消费,恩施大峡谷-腾龙洞获批世界地质公园,新增钟祥明显陵、麻城龟峰山2家5A级景区,全省接待游客数增长12.8%、旅游收入增长15.2%。外贸新动能加快培育。着力稳主体、扩增量、拓市场,外贸实绩企业达到9570家、增长8.6%,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增长180%,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高技术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出口增长18.1%,占全部出口比重超过50%,湖北智造加速走向世界。

  (二)聚力强科技,科创优势更加凸显。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着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创新力量不断壮大。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增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一批创新平台,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形成。创新供给持续增强。深入实施“尖刀”工程,着力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8英寸硅光集成晶圆、超高速混合光子集成芯片、铌稀土综合利用等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强完善,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0亿元,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67%。创新生态加速优化。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教育培训,省属、市属高校在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均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学科交叉中心,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建设28个现代产业学院,面向前沿领域新设106个专业,与未来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加快布局。强化科学技术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分别增长27.7%、31.1%,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2%、增速居全国前列。率先出台科学技术创新容错免责清单,全方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东湖论坛、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影响力持续扩大。湖北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三)聚力壮产业,发展支撑更有力。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做强做优“51020”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厚植发展新优势。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全力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三大产业转型攻坚战,武汉、十堰获批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增长29.3%,优特钢占比超过50%,精细化工占比达到40%。扎实推进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行动,技改投资提高10.2%,武汉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襄阳、宜昌获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成功举办中国碳市场大会,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服务全国重点排放企业2624家、全球顶级规模,湖北碳市场成交额稳居全国试点省份首位。新兴起的产业能级跃升。全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全球领先的三维五轴激光加工机床量产,首台全国产半导体激光切割设备面市,7纳米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填补国内空白,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地区的比重超过50%。未来产业加快布局。聚焦6G、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深入实施颠覆性技术策源、应用场景牵引等6大行动,全球首款续航超千公里氢能重卡试产,首个全国产高通道脑机接口临床测试。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湖北产业生机勃发、新意盎然。

  (四)聚力推改革,动力活力更加强劲。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畅通经济循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内生动力慢慢地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强化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全省“三库”项目达到7.7万个、总投资42.7万亿元,项目结算率、决算率和通过率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搭建科创、金融等4大功能类平台和汽车、医药等8个产业类平台,带动17万多家企业融通发展。着力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我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编码规则》成为国家行业标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经营主体降低物流、融资、用能、用地等成本1000亿元以上,全省通办事项超过1000项,承诺即办事项超过200项,100种高频事项办理实现证照“免提交”,“鄂融通”平台支持138万家中小微企业便捷融资。良好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提质扩容,新增上市企业13家,14家企业上榜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四上”单位突破7万家。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习向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专门致贺信,举办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华创会、汉交会等60多场国际性全国性活动。全年招商引资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956个、总金额4.6万亿元。在全国率先搭建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湖北自贸区28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推广。改革开放成为新时代湖北发展的鲜明标识。

  (五)聚力促融合,区域城乡更加协调。着力推进区域融通、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多极支撑、城乡共建的发展格局。三大都市圈协同共进。武汉新城、襄阳东津城市新中心、宜昌东部产业新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武鄂黄黄”快速道路系统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黄冈、黄石、荆州、荆门、咸宁等9个离岸科创园(中心)投入运营。县域发展活力勃发。咸安机电制造、京山智能轻工装备等5个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天门、潜江、松滋等15个县市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64个县市新增城镇非流动人口3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创近三年新高。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新增国家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6家、总数达到98家,罗田、钟祥2个县市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洪山菜薹、仙桃黄鳝2个品牌新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赤壁青砖茶、孝感米酒、黄冈蕲艾等6个品牌入选全国“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数量居全国前列,当阳、宜城、江陵等7个县市获评全国农村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改建农村公路10714公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100%,咸丰、大冶、枝江3个县市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沙洋、秭归等4个县市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7.8万户、22.9万人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我省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连续8年获得“好”的等次。

  (六)聚力惠民生,人民生活更有保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打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组合拳,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7.7亿元,新增创业担保贷款360亿元,“零工驿站”服务灵活就业人员964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9.2万人次,我省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1金1银、实现历史性突破。持续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困难残疾人等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加强“一老一小”保障,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6万户,新改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农村互助照料中心300家,开办假期公益“爱心托管班”6200多个,城市15分钟托育服务圈加快建设。着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9.3万个,有序推动1.5万名教师城乡双向交流,努力让农村的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医疗健康服务保障,搭建省市县乡四级连通的数智化病理服务平台,大幅度降低患者跨院跨区诊疗时间和费用,免费开展妇女“两癌”筛查397万人次。深入实施群众安居工程,新增保障性住房7.3万套,改造老旧小区6496个、惠及97.9万户。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着力抓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坚定共抓长江大保护,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造林增绿331.5万亩,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8%,长江干流、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洪湖水质提升到Ⅳ类,咸宁淦河治理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丹江口库区志愿者守水护水节水行动得到习回信肯定。文体事业蒸蒸日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的提高,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圆满完成,屈家岭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武当太极大会、武汉网球公开赛等活动精彩纷呈,我省健儿在巴黎奥运会上勇夺4金1银1铜,创新时代以来最好成绩。

  (七)聚力防风险,安全底线更牢固。坚定不移固底板、补短板,以系统观念统筹抓好各领域安全,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有效防控化解风险隐患。加强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快速处置,房地产市场持续好转,全省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正增长,全省地方债务风险保持在安全区间,银行业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中等水准,风险总体可控。着力做好防灾减灾。有力应对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没发生大面积断电断气断网,习肯定“工作及时,积极有效”。有力应对主汛期9轮强降雨冲击,没发生江河湖库堤坝溃塌,没发生淹城淹镇淹村,没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没有人员因洪涝灾害致死。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有力推进,没发生重特大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3年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好转。持续加强社会治理。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多元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突出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食品药品安全、APP侵害用户权益等专项整治,平安稳定态势持续巩固,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八)聚力提效能,政府治理更高效。坚持以高效能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坚定不移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对标对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走深走实。依法行政扎实推进。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民主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件,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34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54件、政协提案992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整治行政执法明显问题。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组织架构和职责体系逐步优化。作风建设持续加力。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持续纠治、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干部干事创业劲头充足。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健全完善周例会调度、每日工作动态、情况反馈、督查落实、考核评价五项工作机制,政府效能逐步的提升,我省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及“两重”、化债工作推进会等20多个全国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深学笃行、勇争一流成为政府系统的自觉追求。

  过去一年,形势复杂变化,发展极具挑战,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本在于习领航掌舵,在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奋勇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鄂人民、武警官兵、中央驻鄂单位,向关心支持湖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带来的影响持续加深。我省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部分公司制作经营困难,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生态环境治理还有薄弱环节,基层“三保”压力增大。工作中、官僚主义问题任旧存在,营商环境还存在顽瘴痼疾,一些干部的思想认识、能力作风、精神情况还跟不上高水平发展的要求。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肯定格外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爱游戏app官网下载电话
爱游戏官网平台邮箱
爱游戏平台网址地址